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务信息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师资队伍 教学制度 课程设置 教师招聘
公开课丨当艺术还原为历史 ——曹操兵败赤壁原因新探
信息来源:湖北之声《老年天地》栏目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5718责任编辑:沈劳轩


《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妙笔生花的描绘,千百年来,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这场著名战役的判断,这不是罗贯中的错,相反,极好地佐证了罗贯中关于赤壁之战艺术描绘的精彩,显现了《三国演义》出类拔萃的艺术处理!历史并没有被罗贯中改写,而是罗贯中艺术的精彩影响了人们去认识历史。

5月9日,《老年天地》老年大学公开课邀请湖北省老年大学文学赏析课老师、武职文化与传媒学院书记、院长——吴跃平做客直播间,吴跃平老师参照一些史料,将艺术世界中赤壁之战的主要情节还原为历史的本来面目,从新的视角对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进行探讨。


本期嘉宾

吴跃平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老师。1986年从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主要在高校从事大学语文、名著鉴赏、四大名著赏析、应用写作、中国文化概论、秘书学、办公室事务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主编教材4本;在核心期刊上独撰并公开发表论文多篇。现任武职文化与传媒学院书记、院长。2012年3月评聘为武职文学教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会理事、全国应用写作学会会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员等学会职务。

借东风之迷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战前为孙权分析的曹操犯下的兵家“四忌”,显现出他高人一筹的战略家的眼光:

“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 ,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

而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赤壁之战以前,周瑜力排众议,为孙权作了这样的分析:“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较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资治通鉴》中所载周瑜在赤壁之战以前为孙权所作的分析,与《三国志》中周瑜的这段话基本相同。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周瑜所分析的曹操“四忌”基本源自史料中的原话,只是更条理化一些,这里透露出惊人的“历史真实”,可为我们分析曹操兵败赤壁原因提供线索。

同时,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在战前也为孙权作了这样的分析:“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这段话是完全遵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写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的话也与这段话一模一样。诸葛亮这段话中,有与周瑜相同的观点,也有自己的独到分析(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孙刘联军中这两位主要统帅及谋士的分析,不能不成为我们分析曹操兵败的主要依据。《三国演义》中对这两位智者说的这两段话的处理,作者完全采取了“还原历史”的写法。而另一个直接影响曹操赤壁之战胜败的著名情节——“孔明借东风”,作者却采取了虚构、夸张等手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何则?彼所见之直接史料多,而后人所见者少也。”陈寿出生于赤壁之战后25年,关于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等主要的历史情节,他的《三国志》无疑是现存最早的原始史料,这里我也将其作为研究赤壁之战的主要史料。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东南风是根本“借”不来的!罗贯中这样写,一来可以让诸葛亮“忽悠”周瑜、曹操等人,二来也可状孔明之“智绝”(鲁迅语:“状孔明之智绝则近妖”!)。而我们翻遍整个《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包括《资治通鉴》,根本就找不到诸葛亮借东风的记载,这个情节显然是罗贯中虚构的。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曹操真的需要东南风么?


确实有学者认为:“根本不需要东南风。有史料表明,曹操兵马并非驻在长江之北,而是南岸,也就是说,不管借不借东南风,周瑜都能火烧曹营,大可不必为没有东南风愁得寝食难安。”(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教授的观点)

但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里实际上说的很清楚:当时曹军败退到长江之北,周瑜等则在长江南岸,李友松教授是否找到了其他史料证明曹军在长江之北,却不得而知。

但不论怎样,孙刘联军要火攻曹军就应该有风助,而且据《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载:“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也有诗曰:“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可见当时确实是有风助的。



那是什么风向呢?

罗贯中选择了东南风,大概是因为按照罗贯中所认定的当时的地理位置,东南风正好可以接近垂直地吹向江北的曹营,火借风势,正好可以烧毁曹营,帮助周瑜、诸葛亮们立下千古奇功!

殊不知在那“隆冬盛寒”的十二月,应该极少刮东南风!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周瑜都估计这个月份不会吹东南风!周瑜因害怕自己火攻的计谋不能实施而突然病倒。曹操也就因此而放松了对孙刘联军火攻自己的警惕!

据气象科普专家王章敏介绍,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这个月份赤壁东南风出现的几率只有3%,南风是4%,东风是7%,合计起来也只有14%;主导风向是东北风。而这极小的3%的几率,却恰恰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到,致曹军于死地。奇哉,诸葛亮!妙哉,罗贯中!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根本就没有说明风向,只有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注:“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说是南风。这样,我们按照当时曹军在北岸、孙刘联军在南岸的地理位置(姑且遵从《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要想火借风力、火烧曹营成功,风向应该是南风或东南风、东风。

全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学者熊召政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在湖北教育频道的“荆楚讲堂”中提出了自己的新发现:赤壁一带历来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气候特征——在“隆冬盛寒”的十二月,经常性地刮东南风!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诸葛亮能够掌握赤壁这一奇特的气候特征并充分为自己所用、建立千古奇功,的确是一千古奇人!如果这是事实,诸葛亮也就不用“借”东风了,他只是长期生活在长江这一带地区、非常熟悉这一带的气候特征,充分地利用了赤壁这一奇特的气候特征而已!

原来这借东风是罗贯中虚构的,那么“三江口周瑜纵火”真有其事吗?

赤壁之火是谁放的?

在《三国演义》第46回有这么一个情节:

瑜曰:“某昨观曹操水寨,极是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思得一计,不知可否。先生幸为我一决之。”孔明曰:“都督且休言。各自写于手内,看同也不同。”瑜大喜,教取笔砚来,先自暗写了,却送与孔明;孔明亦暗写了。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原来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可见,在《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根据当时的形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火攻曹军。而火攻的直接实施是诸葛亮借了东南风,周瑜、黄盖等放火烧了曹营。

但是,有学者认为,赤壁的火实际上不是周瑜放的,而是曹操自己放的,引用的史料较典型的有这么三则:

其一,《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其二,《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其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这三则史料应足以证明曹操确实烧了自己的船,但曹军的船是否全都是曹操烧的呢?这却值得商榷。



实际上,学者们往往忽略了《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的这么一段史料:“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jùn 。”这段史料也被《资治通鉴》采用并具体化了。而且,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中,陈寿再次强调:“建安中,(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这些史料,应该足以说明:烧曹军的船,是黄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势,向周瑜献的计,周瑜采纳了,黄盖又进行了具体实施,通过诈降烧了曹军的主力船舰(至少是大部分!),才使得曹军败退。

那么,陈寿写《三国志》,是否前后矛盾呢?

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通过完整地阅读《三国志》、连贯地分析所引的这几则史料,作出这样的判断:

当时,黄盖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势,向周瑜提出了火烧曹军的计谋,作为主帅的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谋,派黄盖具体实施这一计谋,黄盖通过诈降、并借助风力,烧了曹军的主力船舰,而曹军中这时也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麻烦,曹操为了防备自己的船舰落入敌军手中而使敌军壮大力量、也为了摆出火龙阵阻挡追兵,就烧了自己剩余的船舰,引军败退。也就是说,赤壁的火,是黄盖、周瑜、曹操一起放的,好像跟诸葛亮没有太大的关系!诸葛亮只是跟东风有关系!



曹操兵败赤壁的直接原因?

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有罗贯中不少妙笔生花的小说家言,但战争的结果——孙刘联军毕竟以少胜多战胜了曹军,这又是不争的事实。

赤壁之战,双方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赤壁之战,双方的兵力历来是有争议的——

主要是曹操的兵力有争议:曹操自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是吓唬孙权的。周瑜分析:曹军不过十五六万,所得刘表降卒七八万,约二十四万,是安慰孙权的。但《三国志》说:“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数十万,就算三十万吧,曹军“中国人”+“降卒”=四十六万左右。真正有战斗力的也就是曹操自己带来的十五六万所谓“中国人”。

孙刘联军的兵力,在《三国志》中说的很清楚: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形势,说刘备剩水军精甲一万人,刘琦和江夏的兵力不少于一万人。周瑜找孙权请兵,本来想要精兵五万,但孙权一时难以凑齐五万,给了三万精兵,这样,孙刘联军加起来约五万人。



如果历史地、客观地来分析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在赤壁之战的曹军中重演。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曹军的自信力和士气。曹操在南征荆州、新野等地的胜利,更使曹军上下变得不可一世、刚愎自用。战前,曹操“横槊赋诗,酾shī 酒临江”的豪气,尽显其极度傲慢!曹操虽然也注意到了“中国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在赤壁之战前操练过水军(总共也就半年时间,如何能够操练好近二十万水军?),还让降将蔡瑁帮自己训练水军。但毕竟对北方旱鸭子训练得不够,最后,想以自己长期在陆地作战只在水里训练了几下的北方军、刚刚归降而心还没归顺的降军,去对阵长期在水中作战且训练有素、万众一心的孙刘联军,焉能不败?!实可谓“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第二,由于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由于更加自负,曹操不再重视人才的接纳。

曹操不纳张松,使张松跑到敌人的阵营、为敌人出谋划策攻打自己,实际上是犯了与官渡之战中袁绍猜疑许攸一样的错误。曹操在战后哭郭嘉(奉孝),既是痛惜人才早逝(年仅37岁!),又是以死人责活人之术,更是对自己在赤壁之战中不重视人才的悔恨。

第三,曹操兵败赤壁,是曹操与诸葛亮、周瑜们斗智斗勇的失败。轻信黄盖的诈降、被周瑜们火烧战船,更是中了周瑜们的圈套。

实际上,除了上述三个原因,除了学界分析的曹操兵败赤壁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更主要、更直接、更贴近历史真相的原因是——在当时的赤壁大战中,曹军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麻烦,就是遭遇了“疾疫”。


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裴注)、《资治通鉴》中,都不厌其烦、反复强调曹军在当时的赤壁之战遭遇了“疾疫”,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专家学者们足够的重视!

《三国演义》中,如前文所引,周瑜就说:“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

《三国志》中,更是屡次提到疾病: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更是作了这样的分析:“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资治通鉴(二)·卷第六十五》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这一点,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就注意到了对《三国志》及裴注关于曹军遭遇“疾疫”史料的采用,著名导演吴宇森在拍《赤壁》时也注意到充分反映这一点。这实际上正是曹操兵败赤壁的直接原因!

这“疾疫”,福建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李友松教授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史料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是血吸虫病。北京中医医院的符友丰则认为是鼠疫。也有专家认为是其他流行病。但不论是得了哪种疾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友松、符友丰们都认为,曹操兵败赤壁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曹军遭遇了“疾疫”!

其实在汉语中,这“疾病”与“疾疫”是有区别的——

“疾病”即“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疫”则是“流行性的传染病”。这“疾病”应该是发生在“火攻”之前,而“疾疫”则是在“火攻”之后!这也就表明:这“疾病”不是由“火攻”引起的,但导致了曹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使曹操不得不退兵。而“火攻”打击了曹操的指挥部、加速了“疾疫”的流行,使曹操又不得不撤军。

我们是不是这样可以说,曹操兵败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遭遇“疾疫”而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加上“火攻”的打击,被迫退出了赤壁的角逐,曹军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被孙刘联军打败的呢?!

综上所述,如果借助相关史料,把《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还原,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在赤壁败于孙刘联军,不是因为诸葛亮借到了极难得的东南风,不是因为周瑜因得风助而烧了曹军的战船,也不仅仅是因为曹操在与诸葛亮、周瑜们的斗智斗勇中遭遇了失败,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曹军因患了流行极快极广的疾疫而极大地丧失了战斗力。

需要申明的是,我这里这样还原历史的目的,并不是想否定《三国演义》,相反,正好凸显出了《三国演义》出类拔萃的艺术处理!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引用的史料是有限的,并且史料也是人写的,与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还是有距离的,因此,许多历史情节还得进一步去揣测。


(来源:湖北之声《老年天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