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理论学习 党史纵览 组织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凸显改革大逻辑
周人杰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09-28浏览次数:9902责任编辑:王松

中国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利益的调整,必须算明白账、整体账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群众超过13亿人,全国80%以上居民15分钟内可到达最近医疗点;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2879万套,13亿多中国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而实现这些成就的关键一条,就是始终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5年来中国改革的成就,令人信服。不久前,有英国媒体的调查显示,在“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可度”排名上,中国连续两年以近九成高分位居榜首。就连一贯挑剔的西方观察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为全球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极少数杂音质疑改革“没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牺牲百姓利益”,试图否定改革的政策与方向,显然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既是对事实的违背,也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不符。

改革越复杂,越离不开方法论,而评价改革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只有全面、辩证、历史地看待改革,才能够得出负责任的结论、有建设性的观点,而非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以户籍改革为例,目前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已放开,居住证制度成为多数大城市“标配”,积分落户正在探索中,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以几个特大城市的进展来否定改革。再如医事服务费改革砍掉药品加成,同时让医生获得应有报酬,是终结“以药养医”关键一招,但个案千差万别难免有波动,更应关注的是改革为群众支出带来的整体降幅。中国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利益的调整,必须算明白账、整体账。

当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要有一定的过程意识。有的改革立竿见影,比如手机长途漫游费的取消;有的改革则有缓释效应,要求人们保持历史耐心。比如“营改增”累计减税超过1万亿元,分摊到巨大的人口与企业基数后效果似乎不明显,但税制改革“打基础、利长远”的影响不可小觑。再比如金融“强监管”、环保“出重拳”,短期内可能束缚了一些市场主体的手脚,但假以时日形成的制度规范、涵养的绿水青山,将引领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就业增长。

更要看到,今天的中国改革,面临很多国家普遍遭遇的难题,发达国家都未必处理得好,相关领域的改革需要边学习边摸索。比如教育改革,当中国父母为“上好学校”的更优目标焦虑时,英国等国家却开始学习数学教学的“上海模式”。近来保障房与商品房“共享小区”话题引发争论,但论者未曾注意,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和许多欧洲国家不相上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所以,看待中国改革的速度,还要看到它的“加速度”——与同台竞技者相比,起飞的效率更出色。

不久前,《金融时报》网站撰文称:“只要在中国待上一个星期,就足以让任何人相信世界正在‘倒转’”。这一“倒转”不仅指“中国活力”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包括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对人心的提振。中国的改革是迎着问题去的改革,要靠战略定力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欢迎一切善意批评与合理意见,也希望更多人摘下有色的眼镜、铲掉成见的荆棘。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