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老年大学特聘黄梅戏教师陈云在“公开课”上了一堂生动的黄梅戏课。课后一直有听众来电或微信留言,希望陈云老师再次做客节目。几次邀请陈云老师都因教学繁忙无法脱身,这不,放暑假了,她第一时间来到了我们课堂。
今天陈云老师教戏迷们演唱黄梅戏主调(平词)《女驸马》经典唱段“春风送暖到襄阳”。
陈云老师的到来吸引了省老年大学的叶红英、汪淑萍同学以及武汉市黄梅戏戏迷协会的王幼兰女士,这次陈云老师还特别带上了琴师吴铁民,来为同学们演唱伴奏。
陈云:“各位听众、戏迷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梅戏主调(平词)女驸马经典唱段《春风送暖到襄阳》。
平词是黄梅戏主调唱腔,主要用于叙述,随剧情人物感情的需要平词亦可与其它腔联用。平词是由四个乐句结构组成,上句、下句、上句、下句,其中第三,第四句可任意反复,第一句也叫起板,为一板三眼,也就是现在谱子里的4/4拍。
今天学习的这一段表现冯素珍在绣楼独叹,思念亲人的唱段,此段唱腔它的音程起伏不大,但在演唱中要自然,保持气息平稳通畅,咬字吐词清晰,同时要把人物的各种情绪交代表现清楚。
叶红英、汪淑萍同学
今天的公开课我们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王幼兰同学首先演唱,叶红英和汪淑萍两位同学共同演绎,陈云老师边唱边点评:
“三位同学的演唱都非常不错,但是在有些字词、句子完成的还是有一些欠缺:有些同学演唱时嘴都没有张开,声音没有送出去;还有些同学咬字的口型都不对,唱段来了后发音的位置有些不对。
突出的是三位同学的字词发音都有错误,我重点说说: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在它的发声、咬字、运腔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想学会很容易,想唱好,特别是想唱出黄梅戏的韵味,达到一定的演唱水平实际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三位同学在演唱时都有很明显的问题,发音、咬字不清晰不准确。
黄梅戏的咬字吐词使用的是安庆地方方言,很多人旋律唱得挺到位,但就是没有黄梅戏的韵味,问题就出在对安庆方言准确的把握上面,有的在咬字吐词上使用是自己的本土语言(武汉话),这样偏离太远,完全失去了黄梅戏的韵味。虽然安庆地方方言的官话与普通话近似,但是毕竟不是普通话,全用普通话演唱就错了。例:能、等、灯、成、绿等字若是唱成普通话就相去甚远了,所以我们老年朋友在学唱黄梅戏时,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听、看视频资料,一定要注意听清每个字的标准发音,做好注音笔记,反复练习。长此以往,最后就习惯成自然了,掌握了标准的安庆地方方言,再注意咬字吐词力度、位置、归韵等,所以想唱好黄梅戏一定要练好基本功。”
陈云老师(中)带着学生们一起演出
陈云老师和同学们
三位“女驸马”:汪淑萍、叶红英、王幼兰分别针对演唱黄梅戏的吐字、声调和韵味向陈云老师提问。陈云老师说这也是中老年黄梅戏爱好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陈云:
唱是以音、韵、调三者组合而成,美与不美,从演唱技巧方面来说,老年朋友问题关键在于气和力的运用,要求气中还要用力,做到气充力足。
行腔运气的方法:咬字要善于用力,行腔要善于用气,气走丹田,由腹部贯至胸膛,用于咽喉,然后出声,这是行腔运气的重要方法;呼吸要达到悠、缓、细、匀、静、绵、深、长。气息的运用决定唱腔好坏,同时对于声质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声音的稳劲性、韧性。
咬字的方法:宫(喉)、商(舌)、角(牙)、征(齿)、羽(唇)五音,首先是审字,确定字的着力处,同时还必须与读字口法四呼(开、用力在喉。齐、齐齿音在齿。撮、用力在唇。合、用力在满口)相配合,虽然分五层,其实万殊,正音易辫,而交界之间的就难辨了,所以好的演唱审字一线不移,恰到实处。
还有就是要忌讳演唱弊端:漂、平、直、扁:
唱腔“漂”与咬字用气有关,丹田气运用不好只靠喉部演唱 ,接不上底气,咬字技术不好,唱腔就浮漂无力,听起来不磁实。
“直、平”是由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一般都是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所致。
“扁”的原因与用气有关,只用喉部发出挤声,再就是共鸣腔、口型部位不正确。
韵味要足必须入戏有情:在演唱中情与声的结合,“未成曲调先有情”,思想要先于唱、念的。唱出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也才能有韵味。
(来源:湖北之声《老年天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