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验交流
调研研究 经验交流
让学员从“学会”到“会学”
武汉市武昌老年大学 蒋千秋
信息来源:省老年大学协会秘书处发布时间:2018-04-10浏览次数:5634责任编辑:沈劳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说的是赠送别人一条鱼,还不如教会人家打渔的方法、因为赠送的鱼早晚会吃完,而学会打渔的方法将让受益者永远有鱼吃。在各地帮困扶贫的工作中,也有“输血不如造血”的说法。在学习方面同样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讲一个问题,学生懂得一个问题(当然这种学生还是用功的学生),老师不讲呢?那学生就抓瞎了。这就是教学上“授人以鱼”即“授受式”的教学方法。这个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中早就引起重视。1964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地说:“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中学生负担问题的意见”的批示》)所谓“讲授又不甚得法”就是指当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

“讲授又不甚得法”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会学”、“会用”的意义何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推行实施新课改方案,大力提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的能力”。

“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倡的。他把“探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问题的感受、假说的形成、验证、计划的实施、从材料中引出结论”。 “探究性”的学习实质是让学习者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我国各地老年大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模式沿袭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老年大学的课堂上 “注入式”、 “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校因师资问题,满足有人上课就不错了,那还顾得上什么教学方法的问题。尤其是能体现老年大学姓“教”性质的知识型课程“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就更严重了。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我们不难看见老师一个人眉飞色舞地讲,演“独角戏”,学员们被动地听或者是在手不停笔地抄写笔记。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恐怕不是个别现象。“讲授又不甚得法”的问题在老年大学某些课堂上是明显的。

“讲授又不甚得法”其实也是造成学员“永不毕业”现象的原因之一。有的学员没学会,他就只有不断地“留级”跟班听课。

老年学员晚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对老年学员负责,圆他们年轻时的梦想,老年大学也要大力提倡“探究性”的学习等方法,让学员从“学会”到“会学”。

一、不断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充分相信老年学员的能力是让学员从“学会”到“会学”的前提

需要肯定的是,在老年大学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老师大都是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老师。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向老年学员“倾囊相授”,比个别“忽悠”学员的人好得多。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

我们这里所说的“责任感”是指要珍惜老年学员有限的学习时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员掌握学习的规律、方法、途径。不仅让他们学会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自主地参与学习。这是我们培养“新老人”所需要的。“新老人”的标准可以有好多条,除了生理上、心理上的标准外,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学会学习,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帮助他们达到这个标准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背人过河”是可贵的,但交给他自己过河的方法更是必要的。他有了“过河”的工具,自己随时可以过河。

老年学员是具备“会学”的能力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老年学员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见多识广。大量的经验、技能、知识、智慧,使他们各方面臻于成熟。即到了“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老年人的长处。虽然他们的记忆力在下降,但是,他们的阅历使他们的理解力不逊于其他人。加上现代的电教设施,老年学员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宽广,更增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多老年人喜欢“刨根问底”,其实这“刨根问底”的态度正是“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的“天然盟友”。 “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习者刨根问底,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我们要对老年学员有充分的信任,他们是可以“会学”的。“大器晚成”的现象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荷马史诗是荷马晚年失明时期的作品、歌德的诗作也是到晚年达到高峰的。79岁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就是“永远朝着还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欧阳修在《老苏先生墓志铭》中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后来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为“唐宋八大家”。 现代也不乏大器晚成者。齐白石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声名大振。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人,莫不是晚年“功成名就”。2015年享誉世界的屠呦呦更是大器晚成的例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表明:“人的年龄越大,大脑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也更富有智慧,更容易取得成果”。

只有充分相信学员能够从“学会”到“会学”,我们才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途径,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员从“学会”到“会学” 转变的保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好学”到“乐学”,学习者的心态是完全不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乐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驱动力。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会学、乐学是我们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过,“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前苏联著明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对所有学习者,包括老年学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是极为主要的。

有位在老年大学讲授古典诗词的教师准备讲王维的诗。他首先说:大家知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有没有人知道谁是诗佛啊?“啊!诗佛?”学员顿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见“火候”到了,适时地介绍诗佛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的名字都取自于《维摩诘经》。名维,字摩诘。他写的诗充满禅心。如:"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同时代的朋友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这位教师接着讲王维的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下课前,教师要求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一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狂贺知章、诗神苏轼”等人的情况……你看这样的教学,学员的兴趣能不激发出来吗?

有次一位学员问《千字文》何时问世。教师简单的一答“南北朝时问世”就可完事,但被问教师没有简单回答,而是说这些旧时启蒙读物多在宋代写作。《千字文》何时问世你查查资料如何?另外你查查《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何时问世,好吗?举一反三,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学习面也广了。

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就是要我们用启发的方法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去认识、去探求某种知识与技能,达到“会学”的境界。

三、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是学员实现从“学会”到“会学” 转变的关键

“教是为了不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实现这个转变关键在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填鸭式”变为“启发式、探究式”。

俗话说“教贵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常用的“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都是一些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是指我们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目前,不少教师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式法、学习法、模块学习法、知识树法”等等。这些新的学习方法无一不是立足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总而言之,教师要“善教”。

近几年,老年大学电脑、摄影等课程非常受老年学员的欢迎。很多老师就实现了“跨界教学”,教电脑课时引导学员制作幻灯片、音乐相册,讲授PS知识与技能;教摄影课的老师则引导学员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发到电脑上进行“摄影作品后期处理”。有的学员把自己儿孙的照片制作成挂历、台历后,喜不自禁。对学习电脑、摄影的兴趣更浓厚了。把学员的作品放到课堂上讲解、组织学员以“沙龙”的形式研讨自己愿意探讨的问题是很受学员欢迎的。

有位在江南、江北社区老年学校教声乐的教师,采取了“联谊教学法”:不定时组织两地学员一起学习、交流、排练、演出。虽隔两地,交通不便,但两校学员乐此不疲。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员的声乐水平有很大提高。

老年大学书画教师点评学员的习作是常有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就 “常中出新”:有时让学员互相点评、有时专门就一个学员的习作组织学员研讨、有时按年龄段点评一批学员习作(如“花甲书画谈”、“赏古稀书画”“八旬老翁、老妪书画”等)。这一些都不失为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只有改进了教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我们就是要研究教法,做到“常教常新”,做到有利于学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在让学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作用更大。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这都取决于学习者。学习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学习者如果不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学习的效果决不会有预期效果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学习时限,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的差呢?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不可否定,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方法当与不当也是重要原因。

国家推行终身教育。很多中老年人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来到老年大学学习。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有目的、有追求的——或是“圆梦”,弥补中青年时代没有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与技能的梦;或是为了探亲、旅游(比如学习外语)所需要;或是为了辅导孙儿辈学习;或是为了强身健体……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实现晚年的追求。其中重要的就是要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学”。

学习方法有很多种,适合中老年人学习的方法大致归纳起来有:

(一)阅读学习法。说的是通过阅读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获得知识。“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有选择性的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和反复查阅互联网上的资料,对中老年人尤其适合。书上的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财富,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的动态和知识。中老年人阅读的速度逐渐慢下来,书籍和互联网上的资料可以让他们反复阅读。没看懂可以再看一遍,多次重复,直到看懂为止,这正是学习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这都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反复是很重要的。阅读要讲究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学习、边思考,才能“开卷有益”。

(二)模仿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用在学习书画、声乐、武术等学科上。按字帖、画谱临摹写字、绘画;按教师的要求视唱、听唱;按教师的要求弹奏乐器;按老师的示范动作操练武术等等。模仿学习法不可照搬。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模仿者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然成为“仿制品”,那无任何价值。

(三)研讨学习法。中老年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他们的理解力在加强。三、五人有准备、有目的的研究、讨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真理越辩越明”。所谓“学问”,是“一学二问”。在研讨中,学习者的思想火花互相碰撞,你问我答,互教互学,能者为师。在研讨中增长知识与学问。当然,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习者有“向真理投降”的胸怀,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四)实践学习法。“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都是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这是直接学习的方法。比如学习花卉园艺的到植物园、花展、私家园林参观或者自己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学习中草药的到药圃、中草药交易市场走走看看,实物辨认一下中草药,认识各种中草药的形状、了解它们的性味归经,有条件的还可以去采药。这种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终身不忘。

(五)探究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习者首先明确自己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和学友的帮助下,自主地去探究答案。对于中老年学习者,学习的问题不宜过大、过深,“短平快”即可。比如“我的电脑为什么会出现死机现象”、“中老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这些问题在自己身边,比较容易找到答案。探究学习法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确定探究的问题;②预计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③组织探究小组,制定计划等;④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实施计划;⑤形成结论;⑥提出建议(此问题由谁解决)。

(六)科学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多通道记忆法。

人们学习知识要通过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口(味觉)、手足身体(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②精选记忆法。有人说人的大脑像一座“仓库”,容量虽然很大,但没有用东西储藏多了,有用的东西就装不进去了。所以我们在记忆时要选有用的东西。

③谐音记忆法

据说,有人用谐音法记圆周率“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3.14159 265 35897932384626)。用谐音法记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一巴掌一巴掌打得呜呜直哭)。用谐音法记忆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④口诀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或合辙押韵的句子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例如,记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用下面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此外,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百家姓”等都是运用口诀记忆法的实例。

为了记住“熙、姬、颐”三个字的写法(不是臣、不是巨),有人编了一句话“王熙凤、蔡文姬游颐和园”。为了记住“戌、戍、戊”三字,有人编了一句话“横戌(xǖ)点戍(shù)空心戊(wù)”。至于“戎(rǒng)、戒*(jiè)”只能说“一戎二戒”了。

教师“善教”,学员“会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让中老年人从“学会”到“会学”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是我们老年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为老年朋友达到“会学”发挥良好的作用。